search

思想碎片:被誤讀的“刑不上大夫”

思想碎片:被誤讀的“刑不上大夫”

  對普通老百姓來說,法律的標準常常是一件不僅神聖而且神秘的事情。有很多案子的判決會讓他們感到 看不懂。比如一個貪汙犯,貪了幾百萬,甚至千萬上億,結果判的年限並不很長。一個小毛賊,偷了10萬塊,就叫“數額特別巨大”,要判十年以上有期徒刑。有人說說這是“我們幾千年的封建傳統‘禮不下庶人,刑不上大夫’的思想在作祟”。

  確實,對於很多類似的今天社會的不公平現象,人們往往會尋找根源,說這是中國的儒家傳統,孔 子提倡“禮不下庶人,刑不上大夫”。我以前也這麼想,這聽上去就很不公平。後來出於好奇,我稍微查了一下資料,發現我們完全是被忽悠了,人家講得非常清楚的道理被斷章取義,有意加以曲解。

  在《孔子家語》中有這樣一段對話,學生冉有和我們一樣也覺得“刑不上於大夫,禮不下於庶人”聽著不順耳,他問孔子,大夫犯罪,就不可以加刑?庶人行事,就不可以治禮麼?

  孔子回答冉有說,不是這樣的。“大夫既自定有罪名矣,而猶不忍斥,然正以呼之也,既而為之 諱,所以愧恥之,是故大夫之罪,其在五刑之域者,聞而譴發,譴譴讓也發始發露則白冠釐纓,盤水加劍,造乎闕而自請罪,君不使有司執縳牽掣而加之也。其有大 罪者,聞命則北面再拜,跪而自裁,君不使人捽引而刑殺。捽昨沒反曰:‘子大夫自取之耳,吾遇子有禮矣,以刑不上大夫而大夫亦不失其罪者,教使然也。’”

  這立刻會讓人想到日本武士道精神,日本在明治維新前的社會秩序,基本和我們春秋時代的封建體 制差不大,日本沒有產生過秦始皇,所以有一套諸侯、家臣這樣的封建貴族體制。電影裡經常有,一個日本武士,一件事辦砸了,給領導批評了幾句,回家就切腹自 殺了,真是“白冠釐纓,盤水加劍”。我們中國人會覺得奇怪,這些人腦子好像不開竅,也太要面子了,他為什麼不求領導饒恕或者乾脆逃跑?

  我看了這段《孔子家語》才明白,日本武士道其實根源是在中國,尤其是春秋時期的中國,它的本 質其實是一種貴族意義和榮譽感,及由此產生的更高的道德要求。以前有一次我在日本的時候,批評侵華日軍的暴虐,順帶批評所謂武士道的野蠻。當場一個日本學 者說,那些參與南京大屠殺的日本兵,幹出這麼下流的事情,哪裡是什麼武士啊?按照傳統武士的道德標準,絕對不能凌虐已經投降的對手,更不要說還侮辱婦女。 按這位日本學者的解釋,他們都是明治維新之後興起的“無產戰士”,所以道德敗壞。武士作為一個階層和他們的榮譽感已經在明治維新之後被摧毀了。

  不過在武士道的故鄉中國,自秦始皇和漢武帝之後,漸漸透過一次次血腥的淘汰,更徹底地讓人民遺忘了什麼叫士、什麼叫貴族、什麼叫榮譽和尊嚴。只剩下赤裸裸的權力崇拜。

  所以我們今天才會看到一些奇怪的現象,當袞袞諸公,當其身居高位鮮衣怒馬之時,盛氣凌人,一旦身陷囹圄,簡直是搖尾乞憐,罪行昭彰還要推卸責任,說的都是“求組織再給我一次機會”這樣沒臉沒皮的話。

  至於禮不下庶人,孔子的解釋是“以庶人遽其事而不能充禮,故不責之以備禮也”,並不是我們理 解的地位高的人對地位低的人就不講禮貌,我們看到孔子,即使在鄉間遇到農民都很有禮貌,絕對不可能像我們今天開著特權車的人就橫衝直撞亂按喇叭。孔子是說 你不能用繁瑣的禮儀來要求老百姓,搞得老百姓太拘謹。

  可惜這些孔子講得明明白白的道理,這幾十年來都被有些人蓄意擰把著解釋。

  今天不可能再回到春秋,民主和法治才是今天應有的旋律,但我常想,如果像英國和日本這些國家那樣封建制不要那麼徹底地被摧毀,多少留一些封建的貴族傳統,尤其是貴族精神,即使在今天未嘗不是對社會有價值的思想資源。

  司馬遷說:“此言士節不可不勉勵也”。

刑不上大夫 禮不下庶人什麼意思

  1、禮不下庶人,刑不上大夫是一個成語,意思是不對百姓苛求完備的禮節,不對官僚貴族實施嚴酷的刑罰。

  2、禮不下庶人,刑不上大夫,語出漢代戴聖禮記·曲禮上》。意謂禮儀不能用於平民百姓,刑罰不能上加於官僚貴族。此句反映封建社會“禮”、“刑”等上層建築的階級性,它是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、鎮壓人民群眾的工具,自然得不到人民群眾的擁護,政權也就不會有生命力。庶人:指平民百姓。大夫:官名,夏、商、周時,在卿以下,士以上,又分為上、中、下3等。

刑不上大夫

  1、禮不下庶人,刑不上大夫是一個成語,意思是不對百姓苛求完備的禮節,不對官僚貴族實施嚴酷的刑罰。

  2、禮不下庶人,刑不上大夫,語出漢代戴聖禮記·曲禮上》。意謂禮儀不能用於平民百姓,刑罰不能上加於官僚貴族。此句反映封建社會“禮”、“刑”等上層建築的階級性,它是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、鎮壓人民群眾的工具, 自然得不到人民群眾的擁護,政權也就不會有生命力。庶人:指平民百姓。大夫:官名,夏、商、周時,在卿以下,士以上,又分為上、中、下3等。


思想碎片孔子和孟子一樣

  一直以來,提起儒家許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孔孟之道,似乎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,但事實上,只要仔細分析就會發現,其實並非如此,施蟄存先生就曾提出過孔孟思想是被後人“捏合”在一起的,其實他們的思想並非一致。   施蟄存先生說:“孔孟思想,是一種思想,還是兩種思想?天下沒有兩個思想相同的人,孔孟思想,畢竟還是 ...

思想碎片可以已

  荀子是稷下學宮儒家的一位大師。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稷下學宮度過的。他受學於稷下,成長於稷 下,成熟於稷下,並最終成為稷下學宮中最負盛名的領袖人物。他立足於儒道,匯通百家之學,成為集百家之大成的思想家、教育家。《史記·孟子荀卿列傳》記 載:“齊襄王時,而荀卿最為老師。齊尚修列大夫之缺,而荀卿三為祭酒焉。” ...

思想碎片坐懷亂的柳下惠

     坐懷不亂   柳下惠,生於公元前720年11月18日,卒於公元前621年冬12月3日,享年百歲。山東新泰(一說河南濮陽)人。姓展,名獲,字禽,一字季,春秋魯國大夫無駭之後。食採柳下,諡號“惠”,故稱柳下惠。   柳下惠既有治國安邦之才,又具正人君子之風。恰生不逢時,一直未被重用,只做過士師(管刑 獄 ...

思想碎片秦朝何以滅亡?

     秦朝疆域   自秦始皇一統中國,中國就進入了帝國階段。所謂帝國有兩層含義:第一,一個國內只有一個皇帝,國家是統一的;第二,對於四鄰而言,中國這個龐大的國家絕對是主控力量。這兩個條件合在一起的時候,中國的帝國就是天下帝國。理論上天下帝國沒有邊界,邊緣和核心的關係只有遠近,沒有敵我。但實際上,當時的中國 ...

思想碎片河圖與洛書(先秦篇)

  《周易·繫辭上》載:“河出圖,洛出書,聖人則之。”千百年來,人們在論及中華文化的起源和代表性文化符號時,河圖洛書總能名列其中。然而,河圖洛書的原始形態是怎樣的,經歷了哪些演變與改造,為什麼發生這些變化,卻是眾說紛紜,撲朔迷離。   河圖洛書的源流與嬗變,遂成為中國文化和思想史上有爭議的話題之一。先秦時代的 ...

思想碎片孔子說過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嗎?

  《三字經》開篇就是:“人之初,性本善。性相近,習相遠。”這句話的後半段是孔子說的,但是,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是誰說的呢?孔子沒說,孟子也沒說,荀子明白主張“性惡”,更不會說了。這句話其實是宋代人說的。我們不談哲學史上的複雜問題,單看這句話,立刻可以察覺“人性本善”的概念有兩大盲點:一是在經驗上缺乏佐證。試問 ...

思想碎片公孫龍的《指物論》

     大家都聽說過“白馬非馬”的故事,而講這個故事的公孫龍,有一本著作叫《指物論》。這本書寫的十 分高度抽象,兩千多年來解雖讀者甚眾,但眾說紛紜,成為中國哲學史上最難懂的一篇文字。近百年來,由於有了西方哲學包括邏輯學作為比較物件和解剖工具, 《指物論》的解讀有了很大進步,也仍未能完全解開《指物論》的謎團。 ...